天津平台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援徙越林嶂,清扬闻子声

——英才计划森林站考察の时光索

2016/8/31 本文被阅读过12285次

楔子

站在海拔一千四百米的坡处,抬头即是刚刚完成工作的白桦林,远瞰有骄阳下的的林海和未知的山路。皮肤衣下T恤已经湿透并正腾出热气——几天前还在宿舍中捧着书本的我几乎难以置信,此刻我和英才计划的其它六十位师生正深入在东灵山中,参与中科院植物所承办的英才计划暑期综合考察。而这一次山野之旅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请准我按时间回忆,娓娓道来。

.夕辞紫荆,朝邂东灵

7月27日午后,清华园紫荆公寓的楼下,一群尚穿着生命中心T恤的的少年们回首向已相处了一周的同伴告别——我们将前往与大部队集合,踏上一段森林的旅途。

正是在前往植物所的路上,我们结识了王翠玉老师,在接下来的众多活动中,她都是最直接的与我们这些学生密切沟通的亲和力量——哪怕是膝盖受伤、行动不便之时。

大家集合在植物所大报告厅,领导老师们简明而热情的开场白赢得一片掌声,继而令我们凝神以待的是中科院院士匡廷云和研究员王雷两位科研一线的“大人物”带来的科学报告。对于在有幸在英才计划学习生物的我而言,这当然是一场令人欣喜的饕餮之宴。报告过程中,匡院士详细地讲述了当前针对叶绿体光系统一、二结构和功能——尤其是中国科学家对其中自然界水氧化酶这一神奇存在——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匡院士对叶绿素的报告,王雷研究员的“生物钟”主题报告更有趣味性,更易被不同学科的同学接受——当然,其知识内涵和科学价值并不亚于前者。当我们看到植物生物钟与抗虫害关系的实验时,不禁自觉大开眼界。基因节律表达的完整通路更是深深地吸引了相关专业的同学。在每场报告后,讲者都额外增加时间供我们提出自己的疑惑。继上海的丁玉良同学向匡院士请教后,我们来自天津的三位同学不甘示弱,分别独自向两位老师提出了自己对报告中提到的相关知识的疑问,也都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和耐心解答。

回到各自的房间,我们天津的三位同学出于好奇开始用对讲机交流一天的见闻和对接下来考察的憧憬——这需要感谢天津科协的李军老师,他特地给我们三个带来了对讲机,事实证明,此后在山间活动、联系各组同学时对讲机起到了莫大的助力。

次日清早,共同乘大巴前往真正的考察地点——东灵山。路上,我自荐成为班长,尽快地熟悉副班长和其他各位同学,开始了与大家同心协力策划、保证活动安全顺利进行的服务工作。

大概行驶了三个小时,从107国道上远远看到似乎不起眼的铁门,门后宽阔的场地和白色的主楼安静地立着,再远则目光难及深处的密林成为了背景:北京森林站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眼前。

当日下午,集体首次进山。初次感受东灵山林中潮湿的空气、荫蔽的光景、布满石块树枝的崎岖山路,未免有些不适应。大家一路凭着好奇和坚韧,一直达到了气象站,在植物所博士们的讲解中既学习气象观测的普遍知识,又领会到了不论风霜雨雪每日赴站记录的工作艰辛。

颇为幸运,离我组最近、一直为大家讲解沿途植物和观测仪器的博士正是我们组未来的指导老师——白帆,其后几天,正是活泼而认真负责的白老师率领我们组深入地考察森林更新层、凋落物等一系列生态组成。

.栉风沐雨,载苦载甘

7月29-31日,真正的“跋山涉水”,真正的意志锻炼。

八点一到,集合于主楼门前空地的三组整装出发(尽管走出一段距离后发现将午餐落在楼内,而致带队的老师不得不返回取餐,但由此也吸收作教训)。

本以为纵然是山路,也不过昨日往气象站去一般崎岖着难行一些罢了。然而随后我才意识到了何为真正的“山路”——行路难!

沿着昨日的路走过气象站后,森林站的“活地图”白老师带领我们沿一条小路继续行进。方走出没多久,我觉到路上人为踩出的痕迹越来越少——脚下多起来一踩就会下陷的泥土、看似牢固嵌在土中但一碰就松软断开的长短树枝、表面覆盖青苔踏上只会滑到的凉石。几次惊险下来,大家都心有余悸,走路愈发小心。为了赶路,八人的队伍渐渐沉默下来,一心注意脚下。我有好几次一脚踏错目标,幸亏及时平衡了身体得以紧随老师步伐前进,但额头已渗出紧张的汗珠。加之空气中凝结的水雾与闷热交织,皮肤衣下已经汗流浃背,行走中不断深呼吸也难令平稳心跳的节奏。同组邱雯昱,来自福建的文静女生,误踩进溪水打湿鞋袜,竟始终坚持与我们共同跋涉而一声不吭,甚至到达目的地后,带队老师多次劝其休息,她也完整而高效地进行了更新层调查和凋落物挑拣工作。这是出发前我始料未及的——后来多位老师也因此给予了同学们很高的评价。

目光转回仍在攀爬的山路,这的确是“爬山”——我们不得不弓下身,几乎平行于山坡,经常手脚并用,抓住突出的石块棱角或把手指插入泥土作为助力再迈出下一步,甚至连下一个合适的落脚点都需要寻找半天。更令人头疼的是,这样的陡坡竟一个接一个,不但女生体力不支,男生也渐觉疲累。海拔继续升高,远处难得有四声杜鹃的鸣啼,此外多是雀形目小家伙们叽喳的发声。太阳逐渐移向头顶,回头可看到脚下已是峦嶂覆盖了茂密的树林。

终于,又攀上一个陡坡后,大家驻足在较缓的平台。再抬头已是铁蒺藜围起的十分郁葱的白桦林样地。攀越了两个半小时,已然正午。顾不上手刚刚被荨麻蛰了数次的刺痛,大家席地午餐,略作休息便正式开始工作。

白桦林中的地形再次超乎我们的想象——这尤其令负责拉20m*30m样方的男生们深有感触。为了在每十米一个的石柱间拉出笔直的线,我们不得不在四十五度倾角的山坡上来回奔走,而且需要来回比对样方线需要从哪一棵树左侧经过、从哪一从灌木当中穿行——不多时,若不是戴了帽子,我们的脸上恐怕就会多处挂彩了。

测量更新层是更为困难的工作。为力求不漏下任何一株小苗,我们会扒开地面每一片绿丛。找到小苗后又需用游标卡尺和卷尺测量它的基径和树高,再报告给一旁始终跟随的女生记录数据。尽管如此合作,这项工作仍然消耗了我们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可喜而不得不提的是,基地中的小狗似乎与白老师十分亲切,从始至终与我们组形影不离,这也给我们原本枯燥的攀登和测量带来许多乐趣。

当天返回基地后,每人自然都是饥肠辘辘。匆匆洗过沾满泥土的手和鞋子就奔食堂而去——这对于未尝在真正的野外行走甚至工作如此长时间的我们来说,这是一次蜕变级的成长。

其后两天,尤其是第二日的辽东栎林工作更为艰难。两位女生为分拣凋落物和整理数据留在基地,而原七组的赵梓伯同学加入我们。辽东栎林的坡度甚至可达七十度,这使得我们在样地上更是寸步难行。

31日,上午,全部人马一同在综合观测场打完了野外的最后一仗。而接下来的重头戏——课题报告PPT的制作也考验着我们。

事实上,虽然前两天半的野外考察令大家疲惫不堪,但在过程中我们逐渐提出了一些猜想,这也就形成了我们组的报告的课题——碳储量与种群演替及生态多样性的关系。

白日的劳累工作结束后,每晚余浩辰和黄思达两位精通数、理的湖北男生又会坚持着疲惫的身躯在会议室中录入白天所采集的所有数据,当天下午他们又制筛选表并据白帆老师提供的一系列复杂公式运算出更新层和凋落物各样方的碳储量,可以说他们俩的工作为整组报告制作的数据基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即便如此,报告制作的开始依旧是困难的。在白帆老师提示下,我们再次对最近考察中看到的几种现象的原因进行自主猜测。邱雯昱和韩江月开动脑筋为我们探索到了很多鲜活的思路,经一系列讨论和笔记,大家终于整理出了报告的主体线索。当时黄思达精选的一份主体学术严谨,然而也不乏活泼动画的PPT背景模板已拷在笔记本上就绪。到此时,积累了三天的实践将付诸于文字和图表,真正融成一份英才学生做出的优秀科学报告。

.拨云见日,英才御鸿

8月1日早晨7:40,师生齐聚活动室,摩拳擦掌的一个个小组注视着自己的成果拷入演示用笔记本,拭目以待最终的展示和比拼。

我们组继前一晚共同制作、彩排到晚上九点后,男生们在宿舍中继续修改PPT的演示效果直至凌晨一点以求尽善尽美,给大家一份充满了丰富知识内涵和惊艳视觉效果的报告。此刻轻微的紧张感下其实是胸有成竹。

前两组的报告很快结束,作为第三组宣讲代表的我和邱雯昱打开我们的幻灯片,从头开始,讲述我们组的研究历程——那一刹,仿佛这四天的时间迅速倒流,我们又一次从森林站的铁门前整装出发,做好吃苦的准备进军丛林密布的东灵山。

饱含考察过程的充沛感受,又有集思广益的数据和推论支撑,我们组的PPT宣讲进行的十分顺利,尤其是独道地提出生态多样性与碳储量关系这一猜想并进行理论论证时,我看到包括白老师在内的多位中科院专业老师们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韩江月由于赶飞机而当日一早出发,未能与我们共同参与展示。当她从短信得知我们组的报告被评为优秀课题时,我猜想她与大家分享的是同样的激动和喜悦——这不但是我们全组师生用心工作的成果,对于英才计划的中学生而言,这还象征着一次独特地难得经历、一次意志上飞跃的成长。

.送君归去,后会有期

8月1日中午,又行驶了三个小时的大巴将师生送回北京市,在这里,大家登上归途的飞机火车。我们会记得大家,记得这次考察,可爱、艰辛而美好。

我曾在问施一公教授的问题中提到:“一切生命活动是否可以看做从原子到分子,各个层面事物的结合、变化、作用和分离所导致的结果?”如今再看,也许还可以上升到人们生活的层次——正如同这次考察活动甚至是英才计划。

作为一名学生,我所感受到,英才计划举办这次野外考察活动的成功:不仅是科学教育的成功,更是人格和人际教育的成功。

每每想来:在东灵山中,我们分享并创造着伙伴之间的温暖;在工作室内,我们兢兢业业力求数据的严谨科学;在大屏幕前,我们终于绽放英才计划学生的光彩,向大家展示每个人的天赋和付出!我们自然不能忘掉,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身后,是同伴的力挺铸造了集体的辉煌。这也是英才计划的内涵——单独的人固然可以称作有天分,但只有合成一股鲜明的力量时,大家共同的名字才称为英才!

于是,越出了这次活动的内容,但我诚恳地,希望大家——经历了一个暑假,共同活动了一到数次的大家,甚至是仍然陌生的更多的大家,也就是整个英才计划的同学们——更加珍惜、呵护英才学生之间的难得相聚的情谊,维护和发扬英才计划这个优秀平台的作用,尽到每个人积极参与、积极维护、共同分享、相互竞争中树立更坚实友谊的能力,把它真正地建设成英才们共同的家!

(作者: 英才计划天津学员 天津一中 董俊言)